中山市創華檢測技術有限公司
中山市東升鎮兆龍社區兆龍工業園A棟6樓
0760-88509849
0760-88509849
zschjcjs@126.com
環境監測(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指通過對影響環境質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測定,確定環境質量(或污染程度)及其變化趨勢。是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等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間斷地或連續地對環境化學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進行現場的監測和測定,作出正確的環境質量評價。
隨著工業和科學的發展,環境監測的內容也由工業污染源的監測,逐步發展到對大環境的監測,即監測對象不僅是影響環境質量的污染因子,還包括對生物、生態變化的監測。對環境污染物的監測往往不隻是測定其成分和含量,而且需要進行形態、結構和分布規律的監測。對物理污染因素(如噪聲、振動、熱、光、電磁輻射和放射性等)和生物污染因素,也應進行監測。隻有這樣,才能全面地、確切地說明環境污染對人群、生物的生存和生態平衡的影響程度,從而作出正確的環境質量評價。環境監測的目的是準確、及時、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製、環境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
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8月12日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方案》明確,環保部負責建設并運行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網,掌握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整體狀況。
簡介:
環境監測是通過對人類和環境有影響的各種物質的含量、排放量的檢測,跟蹤環境質量的變化,確定環境質量水準,為環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礎和保證。簡單地說,了解環境水準,進行環境監測,是開展一切環境工作的前提。
環境監測通常包括背景調查、確定方案、最佳化布點、現場採樣、樣品運送、實驗分析、資料收集、分析綜合等過程。總的來說,就是計畫-採樣-分析-綜合的獲得信息的過程。
50 年代,即早期的環境監測主要採用分析化學的方法對污染物進行分析,但由于環境污染物含量低(通常是ppm或ppb級別)、變化快,實際上是分析化學的發展,被稱為污染源監測階段。從 60 年代起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污染不僅包括化學物質的污染,也包括噪聲污染;不僅包括污染源的監測,也包括環境背景值的監測,環境監測的范圍擴大,手段更多,這個階段被稱作環境監測階段。進入 70 年代,環境監測技術進入自動化、電腦化,發達國家相繼建立全國性的自動化監測網路,這個階段被稱為自動監測階段。
環境監測的主要手段包括物理手段(對于聲、光的監測),化學手段(各種化學方法,包括重量法,分光光度法等),生物手段(監測環境變化對生物及生物群落的影響)。
按照監測對象,環境監測分為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兩種。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按照2015年8月12日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方案》,堅持全面設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生態環境監測新格局。其中,突出生態環境監測與監管執法聯動是一項重要部署。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認為,《方案》提出的"利用生態環境監測結果考核問責政府環保責任落實情況,依托重點排污單位污染源監測建立監測與執法相結合的快速回響體系,實現監測與監管有效聯動",針對的就是當前監測與監管結合不緊密、對追究各級政府和企業相關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支撐不足的問題。
"監測和監管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支撐和手段。"針對人為干擾採樣裝置,隨意篡改監測資料;擅自修改自動監測設備設定,干擾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等環境監測資料造假現象,《方案》提出,各級環境保護部門要加大監測質量核查巡查力度,嚴肅查處故意違反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篡改、偽造監測資料的行為。黨政領導干部指使篡改、偽造監測資料的,按照《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規定嚴肅處理。
據了解,2015年上半年以來,環保部一直在積極推動監測事權上收工作,國家環境監測網路運行機製改革已取得實質性進展。業內人士表示,環境監測事權的上收,有利于避免個別地方政府受考核評比等行政干擾對監測資料進行造假,保障環境監測資料的真實性和全局性,增強監測資料的科學性、權威性。
實施部門:
政府事業部門
環保局下轄環境監測站,幾乎每個省市縣(區)都有環境監測站,例如:深圳市環境監測站、北京市環境監測站。
軍區環境保護
軍區的環境監測站,涉及到國家軍事機密的環境監測由軍區的環境監測站實施,例如,廣州軍區環境監測站。
學校科研單位
一些學校擁有實驗室,并通過國家識別,開展環境監測,主要目的是教學科研,也接受一些委托性質的環境監測業務,例如:廣東省環境保護學校實驗室、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實驗室等。
民營環境類檢測機構
環境保護日益被重視起來,隨之環境監測市場不斷擴大,傳統的環境監測站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環境監測需求,國家逐步開放了環境監測領域,民營力量加入了進來。專業從事環境監測的第三方檢測機構,且具備CMA資質,開展的項目與環境監測站幾乎相同的民營監測機構已成為社會委托性質的環境監測的首選。
內容:
環境監測的過程一般為接受任務,現場調查和收集資料,監測計畫設計,最佳化布點,樣品採集,樣品運輸和儲存,樣品的預處理,分析測試,資料處理,綜合評價等。
環境監測的對象: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污染組分。
環境監測包括:化學監測,物理監測,生物監測,生態監測。
如何落實
1.落實《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和《國家環境監測"十二五"規劃》。
根據《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和《國家環境監測"十二五"規劃》,各地要做好環境質量指標的任務分解及評價說明,把《國家環境監測"十二五"規劃》的主要目標、任務、工程納入地方相關規劃中,確保國家環境監測"十二五"規劃目標的實現。
2.強化監測站標準化建設和達標驗收。
根據《關于開展全國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達標驗收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加強各級環境監測站標準化能力建設,啓動全國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達標驗收工作。各省要積極組織好轄區內市級站和縣級站的標準化建設達標驗收工作,爭取盡早達到整體驗收標準。
3.完善環境監測網路,擴大監測范圍。
在現有國控監測點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最佳化調整,完善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重點流域、地下水等重點監測點位和自動監測網路,發布"十二五"國控地表水、環境空氣監測網設定方案,擴大城市空氣、地表水監測覆蓋范圍,加強監測預警和網路管理。
4.推廣衛星環境遙感監測與套用。
推進環境監測天地一體化進程,充分發揮環境遙感技術在國家生態環境狀況調查、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監督核查、內陸水體水華與近海赤潮監測、秸稈焚燒、區域環境空氣污染監測、沙塵暴監測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環境遙感技術業務化運行水準,服務環境監測管理;推動地方環境遙感監測技術套用。
5.加強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的監測、評價與考核。
在22 個省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452 個縣全面開展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工作,各相關省(區、市)會同省級財政部門組織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組織好被考核縣的水、氣的監測和資料填報工作,做好省級審核及抽查工作,加強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引導基層政府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6.認真開展重金屬監測工作。
按照《關于加強重金屬污染環境監測工作的意見》,部署好、落實好重金屬監測工作。有條件的地區要積極組織開展污染源重金屬自動監測試點工作,探索建立和完善重金屬自動監測管理技術體系。參加燃煤電廠大氣汞排放監測試點工作的地區,要從國家撥付的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中,安排專門經費加強監測站大氣汞排放手工監測的能力建設,盡早滿足監測試點的工作要求。
目的:
準確、及時、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製、環境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具體歸納為:
1.根據環境質量標準評價環境質量;
2.根據污染分布情況,追蹤尋找污染源,為實現監督管理、控製污染提供依據;
3.收集本底資料,積累長期監測資料,為研究環境容量、實施總量控製和目標管理、預測預報環境質量提供資料;
4.為保護人類健康、保護環境,合理使用自然資源,製訂環境法規、標準、規劃等服務。
特點:
環境監測就其對象,手段,時間和空間的多變性。污染組分的復雜性等,其特點可歸納為:
綜合性
1.監測手段包括化學、物理、生物、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環境質量的方法。
2.環境監測對象包括空氣、水體、土壤、固廢、生物等客體。
3.對監測資料進行統計處理、綜合分析時,涉及該地區的自然和社會各個方面的情況,必須綜合考慮。
連續性:由于環境污染具有時空性等特點,隻有堅持長期測定,才能從大量的資料中揭示其變化規律。
追蹤性:為保證監測結果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一個量值追蹤體系予以監督。
基本原則包括:優先檢測原則、可靠性原則、實用性原則
類別
監測目的監測任務劃分
1.監視性監測(例行監測、常規監測)
包括對污染源的監測和環境質量監測,以確定環境質量及污染源狀況,評價控製措施的效果、衡量環境標準實施情況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進展。這是監測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廣的工作。
2.特定目的監測(特例監測、應急監測)
(1)污染事故監測
在發生污染事故時及時深入事故地點進 行應急監測,確定污染物的種類、擴散方向、速度和污染程度及危害范圍,查找污染發生的原因,為控製污染事故提供科學依據。這類監測常採用流動監測(車、船等)、簡易監測、低空航測、遙感等手段。
(2)糾紛仲裁監測
主要針對污染事故糾紛、環境執法過程中所產生的矛盾進行監測,提供公證資料。
(3)考核驗證監測
包括人員考核、方法驗證、新增項目的環境考核評價、排污許可證製度考核監測、"三同時"項目驗收監測、污染治理項目竣工時的驗收監測。
(4)咨詢服務監測
為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生產單位所提供的服務性監測。為國家政府部門製訂環境保護法規、標準、規劃提供基礎資料和手段。如建設新企業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需要按評價要求進行監測。
3.研究性監測(科研監測)
針對特定目的科學研究而進行的高層次監測,是通過監測了解污染機理、弄清污染物的遷移變化規律、研究環境受到污染的程度,例如環境本底的監測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質對從業人員的影響研究、為監測工作本身服務的科研工作的監測(如統一方法和標準分析方法的研究、標準物質研製、預防監測)等。這類研究往往要求多學科合作進行。
按監測介質或對象分類
可分為水質監測、空氣監測、土壤監測、固體廢物監測、生物監測、噪聲和振動監測、電磁輻射監測、放射性監測、熱監測、光監測、衛生監測(病原體、病毒、寄生蟲等)等。
按專業部門分類
可分為:氣象監測、衛生監測、資源監測等。
此外,又可分為:化學監測、物理監測、生物監測等。
按監測區域分類
可分為:廠區監測和區域監測。